人民网迪拜12月2日电 (记者 管克江、任皓宇)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11月30日-12月12日举行。大会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将进行《巴黎协定》生效后首次全球盘点,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理念备受各界关注。与会相关人士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中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各方一道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会场一景。人民网塔里克·易卜拉欣 摄
加强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应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最新报告,各国的气候行动计划仍不足以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也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记录,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有10万多名代表注册参会。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主席、阿联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苏尔坦·贾比尔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世界正处于关键时刻。科学已明确表明,现在急需开辟新的道路,“一条足够宽广、足以容纳我们所有人的道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斯呼吁,通过各缔约方对落实《巴黎协定》关键条款进展与差距的全球盘点,希望各方能够提交更加雄心勃勃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
大会开幕当天,各方就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一致。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决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沙姆沙伊赫大会上做出的,发达国家负有出资责任和义务,受益方为发展中国家。阿联酋和德国分别承诺向损失与损害基金提供1亿美元,英国、日本、美国也做出了相关承诺。
12月1日,1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份关于粮食、农业和气候行动的宣言,旨在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同时,保护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地区的农民的生命和生计。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备受瞩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的举办地为迪拜世博城,分蓝区和绿区。蓝区用于各国代表开会进行协商和非正式磋商。绿区面向大众开放,为不同群体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
11月30日,位于蓝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开幕。走进中国角,以“低碳”为主题的气候行动漫画展、从绿电到化工生产的生态绿能示意沙盘、新能源汽车模型等展示引人入胜。
大会期间,中国角将举行开幕日、青年日、减缓日、技术和资金日、适应日、合作日、可再生能源日、数字化转型日和企业日9个边会主题日,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产业协会、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组织机构的中外嘉宾将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数字化发展、绿色金融等话题举办100余场边会活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举办的气候行动漫画展。人民网记者任皓宇 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他曾到访中国多个地区,看到了各地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下,人民群众、企业团体等积极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向前迈进。”
美国环保协会总裁柯瑞华表示,美国环保协会在中国与相关部门机构合作已有超过2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在环境保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社区绿色空间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美国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期待世界各国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凝聚众力共创美好世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期间,会场绿区将分十个主题,举办600多场活动。
中阿经贸交流中心(原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将举办30多场交流活动。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了“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在主旨演讲中高度认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加速实现碳中和近年来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呼吁各国工商企业加强对话,共商低碳转型。
位于会场绿区的中阿经贸交流中心。人民网塔里克·易卜拉欣 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副主席莫汉·穆纳辛格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提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导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领导力。“中国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一直坚持气候行动的战略定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中方将继续以务实的行动和南南、南北合作举措,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新网深圳12月3日电 (程景伟 欧晓嫦)2023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下称“深圳食博会”)12月1日至3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汕尾展团专场推介暨招商引资大会在此举行,现场共有9个项目达成合作,涵盖牛肉丸、荔枝、特色预制菜、青梅、甘薯等产业板块,总投资达1.96亿元,进一步推动汕尾农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汕尾展馆人气旺盛。欧晓嫦 摄
汕尾古称“海陆丰”,因“海也丰饶、陆也丰饶”而得名。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汕尾丰富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青梅之乡”“鱼米之乡”等众多与美食相关的美誉,更被众多食客称为“吃货打卡胜地”。
近年来,汕尾聚焦海洋牧场大平台,以甘薯、丝苗米、生猪、荔枝等4个大宗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陆河青梅、海丰莲花山茶、陆丰大安蒜,城区晨州蚝、宝楼姜,华侨红杨桃、油柑、莲雾,三鸟、蛋品等N个特色产品为培育重点,形成“1+4+N”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汕尾,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优质品牌不断涌现。今年汕尾海丰罗氏沼虾、汕尾冻南鲳鱼2个农产品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海丰菜心获选得“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截至目前,汕尾共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3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36个、“粤字号”品牌农产品36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34个。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84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位居广东省第二。
深圳食博会汕尾展团推介系列活动启动。欧晓嫦 摄
本次深圳食博会,汕尾设置800平方米的展区,通过举办多场专场活动、开展企业自主展销等形式,宣传汕尾特色农产品。汕尾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果、深汕合作成果等也集中亮相。汕尾市副市长曾宏武化身“推介官”,围绕汕尾特色产业体系、商机政策、营商环境等进行了招商推介。
今年9月,广汕(广州至汕尾)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拉近了汕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预计年底开通的汕汕(汕尾至汕头)高铁也将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汕尾展团专场推介暨招商引资大会上,汕尾精品旅游线路同步发布,将红色历史、森林康养、休闲农业和滨海生态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为广大游客引荐汕尾各地风土人情与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完)